仁和礼的概念,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。
为什么要仁?
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前,某一位学者发现大家都在打仗,搞得所有人都种不了地,没粮食吃,饿死了很多人。
于是这个学者就提出来一个概念:别打了,相互友善,一起种地,大家都有饭吃,君王就可以垂拱而治了,天下就太平了。
所以仁的出现的前提是相互打仗,相互厮杀。
而对于一个个体来说,对待别人仁爱,可以收获别人的友善,这依然是个人的一种自保行为。
可是是不是我很仁爱,对方就一定友善呢?
显然不是。
既然有多样性和特殊性,谈什么普遍性呢?
普遍性是什么?
人是自利的,人是怕死的,这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,这是生物在地球上长期生存,为了活下来而进化出来的。
言简意赅:基因就是自利的。
如果基因不具备自利性,早就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了。
儒家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这些都是要靠后天培养、教育。
话说回来了,朱熹干了什么,为什么被后世许多人骂?
他说:行谓行仁自孝弟始,孝弟是仁之一事。谓之行仁之本则可,谓是仁之本则不可。盖仁是性也,孝弟是用也,性中只有个仁、义、礼、智四者而已,曷尝有孝弟来。
通俗来讲就是仁是先天道德,是出生就有的,且在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。
就跟老子说,道是原本就存在的,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